近日,中国共产党贵阳康养职业大学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会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辉煌成就,擘画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蓝图。这份报告不仅是学校发展的“成绩单”,更是迈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本科大学”的“行动纲领”。
为全面理解报告精神,现将核心内容梳理为几大板块,以供师生参考。
中国共产党贵阳康养职业大学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所确立的未来五年主要任务,以“十大重点任务”为核心载体,构建了一个目标明确、路径清晰、逻辑严密的行动体系。这“十大任务”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一个环环相扣、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共同支撑起学校迈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本科大学”的宏伟蓝图。对其进行深度解读,有助于全面把握学校未来的发展战略与工作重心。
报告指出,今后五年,要聚焦“四大战略”、锚定“五大目标”、抓好“五大工程”“五大行动”十大重点任务,取得“十个新”成效。
“五个强化”对应“五大工程”。强化政治引领,实施“铸魂”工程,全面培育立德树人新格局;强化学科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全面提升办学内涵新质量;强化人才支撑,实施“强师”工程,全面培育师资队伍新水平;强化创新驱动,实施“四百”工程,全面培育产业科技新形态;强化对外交流,实施“康桥”工程,全面培育国际合作新境界。
“五个狠抓”对应“五大行动”。狠抓产教融合,实施“融创”行动,全面塑造校企合作新机制;狠抓社会服务,实施“双擎”行动,全面塑造赋能区域新范式;狠抓内部治理,实施“双控”行动,全面塑造现代管理新体系;狠抓文化创新,实施“承韵”行动,全面塑造康养人文新气质;狠抓条件保障,实施“智校”行动,全面塑造数字校园新生态。
报告以“聚焦‘四大战略’、锚定‘五大目标’、抓好‘五大工程’‘五大行动’”来统领“十大任务”,取得“十个新”成效,这本身就是一种系统思维的具体体现。
“四大战略”是顶层设计。“特色建校、创新立校、人才兴校、科技强校”作为主战略,为所有任务提供了方向性指引。
“五大目标”是结果导向。“建双高”更坚决;“走康养”更坚定;“强专业”更坚实;“兴产业”更坚韧;“创品牌”更坚强。从立德树人到核心竞争力,从“走前列”到“排头兵”,为任务实施设定了可衡量的标杆。
“十大任务”是实施路径。“五大工程”与“五大行动”构成了任务体系的两大维度。“工程”侧重于内部体系的构建与能力的夯实,强调基础性、长期性;“行动”侧重于对外部的响应、融合与突破,强调主动性、实效性。这一“内固根基,外塑形象”的布局,确保了学校发展的内外兼修、协同并进;同时也是学校抢位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的主路径。
“铸魂工程”位列十大任务之首,凸显了学校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视为事业发展的“根”与“魂”。
一是体系化构建。工程通过“党建创优、育人提质、青年争先”三大计划,构建了一个从组织保障到思想引领,再到实践养成的完整育人链条。
二是品牌化引领。“匠心筑梦、康养黔行”党建创优计划旨在将党建与专业、业务深度融合,创建一批具有康养特色的党建品牌,避免“两张皮”现象,实现党建引领下的业务高质量发展。
三是精准化发力。“马院+书院”建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四级心理预警网络等举措,瞄准了当前思政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体现了精准施策的思路。特别是提出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上实现三个“零的突破”,显示了学校提升思政工作理论高度的决心。
“卓越工程”直指职业本科教育的核心——人才培养质量,以“五金”建设为抓手,全面升级办学内涵。
一是专业动态优化。报告明确提出在智慧健康、老年康复等前沿领域布局,形成“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这里强调积极进取、抢抓机遇,通过前瞻性布局和战略性规划占据产业先机,这是抢位发展的抓手,体现了强烈的市场意识和前瞻性。专业设置不再追求“大而全”,而是聚焦“康养”核心,做精做强,这是在错位发展中强化自身优势,形成差异化竞争力,从而实现特色发展。
二是层次持续突破。从稳定专科到增长本科,再到联合培养研究生并力争成为硕士立项建设单位,清晰地规划了办学层次跃升的路径,也是学校通过此路径,实现层次跨越到内涵跨越的举措,这将极大提升学校的办学声誉和人才培养天花板。
三是模式深度融合。“专业群+产业学院+企业”的实体化协同载体,以及打造“全景课堂”、虚拟教研平台等,都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旨在打破校企壁垒、课堂边界,实现真正的工学结合。
四是附属医院作为战略支点。举全校之力支持第一附属医院(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建设,并将其定位发展成为“三级医院”和学科建设高地,是将医疗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和科研优势的关键一招,为“医教协同”提供了最坚实的平台。
“强师工程”抓住了高校竞争的本质——人才竞争,以“引育用留”四重奏构建了师资队伍建设闭环。学校实现了类型跨越、规模跨越后,最重要的要实现人才的跨越,最关键是要实现人的观念与能力的跨越。
一是精准引才。“靶向引才+博士倍增计划”聚焦核心专业群,强调“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柔性引才思路,体现了务实与开放并重的人才观。
二是系统育才。“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以重金投入培育骨干教师,旨在培育自己的领军人才和教学名师,这是构建人才梯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策。
三是科学用才。“三年一聘、一年一考核”及赋予二级学院自主权,旨在打破“终身制”思维,建立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四是用心留才。将住房、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硬保障与数字化赋能、事业发展等软环境结合,展现了留住人才的诚意与智慧。
“四百工程”是学校强化创新驱动、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其设计极具系统性和野心。
“百团服务”解决组织模式问题。通过大小科研团队结合,构建“有组织的科研”,改变单打独斗的局面,旨在承接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冲击国家级奖项和平台。
“百企进校”解决科研导向问题。强调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产业导向,通过共建平台、联合攻关,确保科研“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
“百技助产”与“百品入市”解决价值实现问题。核心在于成果转化。通过优化分配机制、建设专业队伍、加大评价权重等一系列“组合拳”,强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康大”品牌产品,实现“上得了书架”与“摆得进货架”的统一。主旨是让更多的团队沉得下去,将成果转化到产业链中,进一步将“实验室思维”转化为“产业链思维”,进一步建立“嵌入式”研发与合作模式,开发康大系列品牌产品,上书架,摆货架,实现学校产教融合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转变。
“康桥工程”积极服务国家“职教出海”战略,展现了学校的国际视野。
一是实体化办学。在海外设立教学点,而非仅仅停留在协议合作,是国际化办学走向深入的标志。
二是体系化输出。推进“中文+医康养技能”课程体系海外推广,打造“贵匠工坊”等平台,意味着从单纯“引进来”向“双向交流”乃至“标准输出”转变,是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关键一步。
“融创行动”紧扣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旨在破解产教“合而不深”的难题。
一是实体化运行。建设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探索“校中厂”“厂中校”,是推动产教融合从虚到实、从松散到紧密的核心举措。
二是机制化合作。要求每个本科专业至少有两个实质性合作项目,并从行业大量引入兼职教师,旨在将校企合作常态化、制度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双擎行动”将社会服务明确为学校的重要职能,提出了“人才与技术”为硬支撑、“标准与模式”为软实力的双轮驱动模型。
一是“蓄水池”与“加油站”。精准定义了学校在区域康养人才终身教育体系中的角色。
二是“标准器”与“认证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开展技能等级认定,体现了学校追求在行业治理中拥有话语权的高层次目标。
三是“2+N+1”培训平台。构建了一个立体化的社会培训体系,展现了强大的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能力。
“双控行动”聚焦内部治理,是确保前述各项任务高效落地的基础保障。
一是“机构+机制”。优化组织架构与决策流程,建立多方参与的治理结构,旨在提升决策科学性。
二是“内控+质量”。将风险防控与质量保障相结合,构建“五自”质量文化,旨在实现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治理效能。
“承韵行动”致力于文化建设,为学校发展注入灵魂。
一是赓续红色文化。挖掘校史红色基因,强化文化认同与价值引领。
二是打造环境文化。让校园成为康养文化的实体化展示窗口,实现环境育人。
三是厚植康养文化。构建理论体系、研发文创产品,旨在掌握康养领域文化定义权和话语权。
四是深化行为文化。通过“三风”建设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文化内化为师生的日常行为准则。
“智校行动”将数字化转型作为面向未来的战略投资。
一是“数汇智脑”。旨在打通数据孤岛,实现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和精准管理。
二是“学融智教”。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重塑教与学模式。
三是“物联智服”与“平安智防”。全面提升校园生活的便捷性、安全性和管理效率。
这十大任务构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战略系统。
“铸魂”是方向保障,“强师”是人才基础,二者共同构成发展的前提。
“卓越”是核心任务,“四百”是创新引擎,“融创”与“双擎”是价值实现的两翼,四者共同推动内涵提升与服务贡献。
“康桥”是开放窗口,拓展发展空间。“承韵”是文化软实力,“智校”是技术硬支撑,二者共同优化发展环境。“双控”是治理基石,确保整个系统高效、规范、低风险运行。
实施的关键在于:一是坚持系统观念,加强任务间的协同联动,避免碎片化推进;二是保持战略定力,对长期性任务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三是鼓励基层创新,允许各二级单位在总框架下探索特色化实施路径;四是强化资源配置,确保人财物等资源向重点任务精准倾斜。
总而言之,未来五年的任务部署,展现了贵阳康养职业大学党委在职业教育新赛道上,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战略自信,通过抢位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进行的一次全面、系统、深入的改革发展布局。只要全校上下凝心聚力,扎实推进,必将有力推动学校办学事业实现新的跨越。